数字经济领域制度建设层面利好不断。
3月13日晚间,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而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则预示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推进提速阶段。
这一背景下,手握大量数据的运营商们将有望率先“吃”到政策红利。毕竟,运营商手里的数据的丰富程度,与互联网龙头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资料图】
以中国移动为例,2022年,中国移动移动客户达9.75亿户。除了使用移动电话卡的用户,接入移动宽带或处于移动基站网络下,也会产生相应的数据。
在今年2月的媒体沟通会上,根据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中心(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当前中国移动日采集数据超5.5PB、日处理量27PB、累计存储数据量超过600PB,拥有超过4.8万的分布式协同计算节点。
中国移动在数据应用上的探索开始得很早。根据上述负责人介绍,2002年至2012年,中国移动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仓库,(Oracle、DB2、Teradata)为主流技术的两级经营分析系统。2009年,中国移动提出“大数据技术转型”,并在2021年推出了“梧桐大数据”品牌。
“梧桐大数据”媒体沟通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
不过,从变现的角度看,当下移动给出的案例大多集中在政府端——如数字政府建设,而行业和企业的应用并不多。
其实,数据变现仍是整个行业需要攻克的课题。
国家数据局官宣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姚建明就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人们都希望数据能作为资产交易,但本质上,数据和别的资产不一样,不同的主体用同样的数据,价值也不一样,所以很难定价和确权。此外,若无应用场景,数据利用起来也很难。
“比如营销大数据,直接交易肯定不行,但若去交易统计回来的趋势、观点等数据,一定程度上还会受限,因此有很多难点。”姚建明表示。
中国移动的痛点也相似。
根据马继华的说法,中国移动的数据变现之路显然更在意合规,使用数据也更谨慎,未来的商业模式还需要时间探索。
付亮则表示,数据+算力确有很大想象空间,但要变为生产力,再变为利润,运营商还需要很多突破。“例如,运营商的个人信用体系应该是可以很完善的,但某运营商与用户签信用约时,用的还是花呗。在这个问题中,开发不是难点,关键是背后的风险与责任。”
在一位曾任职手机商高管的通信从业者看来,未来国家数据局应该会在数据应用方面出台对数字经济有益的政策,推动数据活起来、用起来,从而产生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三大运营商将率先受益,“有了国家数据局的统一指导,未来,企业可以合规地干些事情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