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察及洞见:
(一)海外债一级市场方面,1月地产债发行数量及规模保持低迷,万达、金茂、越秀三家境内房企在无备证情况下成功完成债券新发,反映在近期监管利好政策频出的背景下,中资地产债一级市场融资存在一定边际改善,但对于绝大多数房企海外债融资功能仍尚未恢复,后续利好政策是否有持续性实质影响仍有待观察;受到春节假期影响,1月中资城投债发行只数及规模有所下降,其中16只中长期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债发行起息,只数及规模占比均创下历史新高,离岸人民币成本优势持续显现;中资金融债1月发行只数及规模有所回升,净融资规模仍持续为负;受地产债影响,1月中资民企债发行只数规模仍保持低迷,净融资规模下降幅度创下近年新高;1月备证海外债发行量环比有所下降,齐商银行、绍兴银行首次亮相海外债备证市场,备证下美元债发行票息维持高位,离岸人民币债保持稳定。
(二)海外债二级市场方面,1月美债利率延续震荡回落,10年期美债较上月末下降了36bp;1月地产债延续上涨行情,带动中资高收益美元债大幅走强;1月大发、正荣、花样年等主体个券涨幅居前,阳光城、鑫苑置业、广汇汽车等主体个券跌幅较大。
(相关资料图)
(三)中资海外债市场后续融资策略及建议:1)《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发改委后续审批政策及管理将进一步趋严,建议符合条件的发行人应抓紧申报,对于暂不满足条件的发行人也可以尝试监管相对宽松的364天短期海外债;2)离岸人民币债相较美元债成本优势凸显,且对于近期有计划发行新债置换到期美元债的发行,当前汇率水平也处于较好窗口期,建议后续仍可优先关注离岸人民币发行币种;3)自贸区人民币债逐渐兴起,得到监管机构的鼓励支持,作为境外债创新渠道具有监管用款政策相对宽松、成本可能相对美元更低、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等优势,建议发行人可积极筹划自贸区债申报发行计划。
一、中资海外债一级市场发行情况
(一)2023年1月中资地产债发行情况:1月地产债发行数量及规模保持低迷,万达、金茂、越秀三家境内房企在无备证情况下成功完成债券新发,反映在近期监管利好政策频出的背景下,中资地产债一级市场融资存在一定边际改善,但对于绝大多数房企海外债融资功能仍尚未恢复,后续利好政策是否有持续性实质影响仍有待观察
2023年1月共有10只中资地产债发行,同比下降47.37%,发行规模合计13.56亿美元,同比下降49.08%,发行只数及规模环比分别下降23.08%和53.92%,净融资规模为-84.65亿美元,地产债存量规模下降幅度创下近年来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境内地产主体完成3笔新发债券,包括金茂集团、越秀地产、万达地产,且均为信用发行,不带银行备证,反映在近期监管利好政策频出的背景下,中资地产债一级市场融资存在一定边际改善。但对于绝大多数已出现展期、违约等负面的地产主体而言,海外债融资功能恢复仍希望渺茫,一季度中资地产债预计到期规模为209.09亿美元,再次迎来集中偿债高峰,市场后续仍面临严峻债务到期压力。
1月发行的10笔中资地产债中,9笔为新发债券,1笔为基于债务重组交换要约或同意征求形成的新票据。
发债主体方面,1月9笔新发债券中,境内房企主体包括万达地产、金茂集团、越秀地产各1笔,发行金额分别为4.00亿美元、20.50亿离岸人民币和20亿离岸人民币,发行利率分别为11.00%、4.00%和4.00%;另有一笔交换要约债券,主体为景业名邦集团,发行金额1.52亿美元,发行利率9.50%。
过去一段时间内,监管部门将融资的“三支箭”陆续射向房地产,包括在银行信贷、债券融资及上市房企再融资方面给予支持。期间,两部门还出台了“金融16条”,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支持。上述利好对于市场信心恢复有一定提振作用,中资地产债二级价格有明显回升,但考虑到目前多数市场主体海外债均已出现实质展期或违约,后续政策利好能否实质改变一级市场融资现状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2023年1月中资城投债发行情况:受到春节假期影响,1月中资城投债发行只数及规模有所下降,其中16只中长期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债发行起息,只数及规模占比均创下历史新高,离岸人民币成本优势持续显现
2023年1月共有23只中资城投债发行,合计发行规模22.60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8.13%和41.95%,环比分别下降17.86%和26.62%,净融资规模为-8.24亿美元。本月中资城投债受到春节假期影响发行量有所下降,且由于发改审批收紧及美元利率持续高位运行影响,净融资规模也连续五月为负。
发债主体方面,发行规模前五的主体分别为温州名城、上虞经控、象屿集团、醴陵渌江投控和湖州吴兴城投,发行金额分别为20亿离岸人民币、14.25亿离岸人民币、1.90亿美元、10.65亿离岸人民币和9.20亿离岸人民币。票息方面,章丘控股发行票息最高,达到8.5%,系直接发行,发行规模为1.15亿美元;绍兴袍江创业发行票息最低,为3.95%,为上海银行备证发行,发行规模为5.08亿离岸人民币。期限方面,本月除章丘控股、泰安城发等主体有364天境外债发行外,其余绝大部分债券发行期限均为3年期。
以起息日口径统计,1月共有16笔城投离岸人民币债券完成发行,合计规模约合16.29亿美元,占当月城投债发行总只数和规模的72%和70%,创下历史新高。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美元、欧元等外币利率持续高位,以及上海自贸区明珠债的热度不断上升,选择离岸人民币发行的城投债数量快速增长,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债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选择。
发行利率方面,本月发行起息的16笔离岸人民币债中11笔为备证发行,票面利率3.95%-5.80%。总体而言,目前离岸人民币相较同期美元债及欧元债的成本优势越发明显。
此外,以定价日口径统计,1月还有1笔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债成功完成定价将于2月起息,发行利率为5.20%。
(三)2023年1月中资金融债发行情况:发行只数及规模有所回升,净融资规模仍持续为负
2023年1月共有48只中资金融债发行,发行规模合计63.66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84.62%和下降7.40%,环比分别上升23.08%和47.09%,净融资规模为-28.86亿美元。
发债主体方面,发行规模前五的主体分别为工商银行(4笔)和农业银行(1笔),发行金额分别为9.00亿美元、9.00亿美元、6.00亿美元、6.00亿美元和25.00亿离岸人民币。
(四)2023年1月中资民企债发行情况:受地产债影响,1月中资民企债发行只数规模仍保持低迷,净融资规模下降幅度创下近年新高
2023年1月共有10只民企境外债发行,发行规模为17.38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7.37%和49.32%,环比分别下降23.08%和40.94%,净融资规模为-125.99亿美元。
发债主体方面,1月除民企地产主体外,有2笔中资民企债发行,发行主体为万国数据及舜宇光学,发行利率为4.50%-5.95%。
2023年1月,无民企备证境外债发行。在支持优质民企境外融资方面,众和证券近一年已协助包括红星美凯龙、中伟股份、泰州三福重工、重庆财信等多家优质民企落实银行备证增信结构下境外债券的发行,约占同期民企备证境外债市场发行规模的45%。
(五)2023年1月备证项下海外债发行情况:1月备证海外债发行量环比有所下降,齐商银行、绍兴银行首次亮相海外债备证市场,备证下美元债发行票息维持高位,离岸人民币债保持稳定
2023年1月共有14只海外债采用银行备用信用证方式发行,规模合计为9.66亿美元,均为城投债。本月备证城投债发行数量及规模环比分别下降6.67%和下28.88%,备证城投债占当月中资城投债总发行只数和规模的比例分别60.87%和42.73%。本月开证银行中,成都银行、上海银行、长安银行、长沙银行各发行2笔,工商银行、绍兴银行、青岛银行、齐商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各发行1笔,其中齐商银行及绍兴银行均为首次亮相海外债备证市场。
利率方面,1月以美元发行的备证海外债仅3笔,票面利率区间6.50%-7.00%,保持历史高位。此外,1月有11笔以离岸人民币发行的备证海外债,票面利率为3.95%-5.80%,发行利率保持稳定。
下图所示为城商行银行备证美元债发行票息走势,备证美元债发行票面利率维持高位,1月最高为青岛银行备证美元债票面利率7.00%,最低为成都银行备证美元债票面利率6.50%。
备证欧元债1月无发行。
备证离岸人民币债方面,1月新发11笔备证离岸人民币债,上海银行票面利率最低,为3.95%,创下近年来备证离岸人民币债利率最低水平,齐商银行票面利率最高,为5.50%。
二、中资海外债二级市场表现情况
(一)2023年1月宏观市场情况:美债利率延续震荡回落,10年期美债较上月末下降了36bp
2023年1月,美债利率延续震荡回落,10年期美债于1月18日收于3.37%。随后有所反弹,截至月末,10年期美债利率收于3.52%,较上月末下降了36bp
美元汇率方面,2023年1月美元指数也同样震荡回落,月末收于102.53。
(二)2023年1月中资美元债指数表现:地产债延续上涨行情,带动中资高收益美元债大幅走强
2023年1月,地产板块债券二级价格在监管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延续强势,带动中资高收益美元债指数持续大幅攀升。截至1月末,Markit iBoxx中资美元债指数、中资美元债投资级指数、中资美元债高收益指数最新报价分别为218.24、207.64和246.47,相较12月末分别上涨2.97%、2.02%和9.07%。
(三)2023年1月中资美元债二级交易价格波动较大个券:大发、正荣、花样年等主体个券涨幅居前,阳光城、鑫苑置业、广汇汽车等主体个券跌幅较大
2023年1月,债券涨幅居前的债务主体主要包括大发地产、正荣地产、花样年控股等,具体涨幅居前个券情况如下:
2023年1月,债券跌幅居前的债务主体主要为阳光城、鑫苑置业、广汇汽车等,具体跌幅居前个券情况如下:
三、中资海外债市场后续融资策略
(一)《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发改委后续审批政策及管理将进一步趋严,建议符合条件的发行人应抓紧申报,对于暂不满足条件的发行人也可以尝试监管相对宽松的364天短期海外债
2023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自2023年2月10日起施行。结合前期发改委窗口指导意见,可以明显看出当前审批政策及管理正在逐步趋严,建议满足发改最新窗口指导要求的发行人尽早启动申报工作,抓住海外债窗口期机会,匹配合适项目优先获取批文,以占得先机,避免后续政策不确定因素的困扰。
此外,相比发改委审批的中长期限海外债,1年以内中资海外债(简称“364海外债”)的监管相对宽松,近年来中资海外债的发行期限也有明显短期化趋势。在当前发改审批相对较严格的背景下,若暂时无法满足相关要求的发行人也可以考虑364海外债,从而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发展。
(二)离岸人民币债相较美元债成本优势凸显,且对于近期有计划发行新债置换到期美元债的发行,当前汇率水平也处于较好窗口期,建议后续仍可优先关注离岸人民币发行币种
美元利率目前仍处于高位运行,目前总体发行成本较高,而离岸人民币相较外币具有较大成本优势,去年以来发行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在4.0-5.0%区间,较当前美元低200bp左右。此外,截至2023年1月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收于6.75,2020年上半年汇率则在6.84-7.18区间,对于3年期美元债到期有借新还旧需求的发行人而言,当前汇率水平出在较好窗口期,可积极考虑以自贸区人民币债置换到期美元债。
(三)自贸区人民币债逐渐兴起,得到监管机构的鼓励支持,作为境外债创新渠道具有监管用款政策相对宽松、成本可能相对美元更低、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等优势,建议发行人可积极筹划自贸区债申报发行计划
自贸区债是目前政策较为鼓励的一种创新金融工具品种,中长期自贸区债由国家发改委比照境外债管理,需事前做外债备案,存量批文可以直接转化使用。自贸区外债鼓励发行离岸人民币,发行人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在发行币种为人民币且投资人为境内机构的情况下,由人行跨境办负责后续监管。发行人无需直接与人行跨境办沟通,中债登与监管账户银行负责。资金使用满足人行跨境办对监管银行要求即可,相比外管对境外债的管理要求,可沟通空间较大。自贸债符合金融创新鼓励方向,得到一系列国家及区域政策的支持,建议发行人可积极布局自贸区债申报发行计划。
附录:2023年1月中资城投债发行明细
(定价日口径)
关键词: 中资海外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