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突的含义
当个体的动机、信念、目标、观点或行为妨碍别人,或与别人矛盾时,便会产生人际冲突。冲突源于差异,涉及对他人的主动干预。当个体的愿望或行动实际上妨碍或阻止了其他人时就会发生冲突。越是相互依赖的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所要协调的活动与任务越多,冲突便越有可能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若伴侣一方或双方因为受到另一方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发生冲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冲突难以避免,因为任何两个人都存在着差别,个体内部本就相互矛盾的动机也存在差异。在矛盾的内在动机中,一个目标的实现便会损害另一个目标,因而伴侣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行动。
矛盾的动机包括:
(1)独立自主性和依赖他人的矛盾。一方面,人们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重视自己的自主与独立;另一方面,人们又想要与他人形成亲密联结依赖伴侣。独立与依赖之间常常需要进行取舍。
(2)开放与封闭之间的矛盾。人们希望在亲密关系中进行自我表露,与伴侣分享思想与情感,同时也希望保有自己的隐私。
(3)维持旧貌与渴求新鲜之间的矛盾。人们希望亲密关系能够维持原样,又希望关系中多一些新异与兴奋。
(4)将精力投入到伴侣还是朋友中的取舍。是要和朋友一同游玩,还是多花些时间陪同伴侣,常常也会形成矛盾。当人在爱情中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时,他们就会较少探望朋友。
(二)冲突的频率
冲突在亲密关系中普遍存在,而有些人更容易体验到人际冲突。与冲突相关的因素有:
(1)人格。高神经质的人比低神经质的人更容易发生痛苦的争执,他们容易冲动和发怒。随和性低的人比随和性高的人更容易冲突,因为他们不太容易妥协和产生建设性的反应。
(2)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容易紧张地预期关系的糟糕结果,且认为冲突对亲密关系造成的损害很严重。他们对被抛弃的忧虑反而会让他们制造出争执和紧张。
(3)生命阶段。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冲突。中年夫妻的冲突大多来源于孩子和金钱,而亲密关系在老年期则变得更加平静。
(4)相似性。恋人的相似性越低,体验到的冲突越多。有着类似品味和期望的伴侣比那些共同点较少的伴侣遇到的冲突更少。
(5)酒精。酒精会加剧冲突,醉酒会让人更刻薄和暴躁。
(三)冲突的过程
1冲突的激发事件
(1)批评。批评是被听者视为“贬低”或“诽谤”意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动。这意味着说者的评论或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者将这种行动理解为不公正或吹毛求疵。
(2)无理要求。无理要求是不公平的索取,这种行为超出了伴侣的正常期望。
(3)拒绝。拒绝是某人请求另一个人做出期待的行动,而另一方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反应。
(4)累积的烦恼。累积的烦恼是相对轻微的事情不断重复慢慢变得令人恼怒。烦人的小事一再发生,人们便表现出厌恶和恼怒的过度敏感反应(社会过敏)。
在亲密关系中,性驱力的差异也是冲突的来源之一。从进化演说的观点看,男性比女性更能担负起随意、不忠诚的代价;女性则相对更为慎重地对待性。这可能会让男女两性在性行为发生的频率产生矛盾。
2归因
两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持有不同的视角。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让我们在观察时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动力归因于人格,在行动时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自利偏差则让人对自己的成功做内归因(失败外归因),将他人的成功做外归因(失败内归因)。于是,每个人都自觉带有偏见的知觉是公平公正的。归因方式的不一致常让人陷入归因式冲突,即对行为原因的解释存在分歧。这种冲突通常较难解决,因为对事件的解释并不存在最终客观正确的单一解释。
冲突出现时,对挫折作出的解释会极大影响人的苦恼和愤怒。如若将伴侣的恶劣行为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那么伴侣就是恶毒的、自私的,产生愤怒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善意的归因,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伴侣,更有可能让冲突得到解决。
3冲突的发展
出现了激发冲突的事件,伴侣需要决定是介入冲突还是避免争端,搁置争议。只有伴侣双方都希望避开争端,才能够避免冲突;只有激发事件微不足道不值得争执或争端很难处理冲突没有好处,争端才会消失。
当双方介入冲突,便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谈判协商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冲突,另一则是冲突加剧升级。当伴侣争斗时表达对方是恶毒的,则冲突容易升级。恶毒的言论有时是直接表达,如批评伴侣的指责和负面归因,要求服从,粗暴或嘲讽;有时是间接的,如故作高贵、屈尊俯就表傲慢,先发制人改变话题等。伴侣一方的暴躁易怒会让伴侣另一方变得愤怒,最后陷入负面情感的相互作用之中,伴侣往返来复地传递不断升级的愤怒。
依恋类型会影响冲突的发展。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面对冲突时生理反应更温和。回避型的人不太愿意妥协。如果伴侣能够给予有效的社会支持,那么面对冲突时常常会保持轻松和随意,血压和荷尔蒙的水平也更低。
(四)冲突的应对
1接近/退避模式
接近/退避模式会让冲突加剧。接近/退避表现为“一方批评、不断唠叨、向另一方提出要求,另一方则逃避正面接触,退避”。接近/退避模式能够自我延续,接近者可能会更加执着于解决争端,而压力的增加又会让退避者更加抵触和少言。多数情况下,女性是接近者,男性是退避者。这可能是因为区分男性和女性的性认同差异。社会鼓励女性公开、善于表达情感、寻求亲近,而鼓励男性独立自主,这可能导致女性重视亲近,而男性却在情感和亲密领域不太轻松和自在。此外,男性在异性恋关系中一般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也往往能够抵抗女性的自我表达要求。
2协商与顺应
面对冲突,较好的情况是每一方都对对方进行了回应,每一方都能根据对方的反应感觉到确认。直接的友善相待如接受责任或做出让步妥协表明解决问题的意愿,复述表明支持对方观点,使用“第一人称陈述”进行自我表露等;间接的友善相待如友好,没有讥讽含义的幽默。
Caryl Rusbult(1987)发现了亲密关系中应对冲突不满的四种方式:
(1)讨论。主动、建设性地行动,与伴侣讨论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获取朋友、治疗师的建议。
(2)离开。主动、破坏性地行动,离开伴侣、威胁要结束亲密关系或大喊大叫、大打出手等。当困难出现,有吸引力的替代伴侣出现,人们就会考虑离开举步维艰的亲密关系。性别角色也会有影响,大丈夫式的男性更有可能表现出破坏性的离开或忽视。个人主义文化相对于集体主义文化也更容易表现出破坏性的离开。
(3)忽视。以被动但破坏性的方式行动,避免讨论关键性问题或减少与伴侣的相互依赖。
当双方都选择破坏性的冲突反应,亲密关系就会很危险。如果伴侣作出破坏性行为,顺应便是避免做出以眼还眼的冲动,努力以建设性的态度进行谈论。
此外,说话者-听话者的技术可以帮助伴侣建设性地处理冲突。该技术的目的是打断错误知觉的恶性循环,让伴侣都确认对对方的理解再作反应。在这一技术中,伴侣们指定一个小物体作为发言权标志。得到物体(发言权)的人是说话者。说话者要用第一人称描述、澄清自己的情感;听话者的任务是不打断、仔细倾听,复述说话者的信息。当说话者满意听话者的理解时,交换发言权。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知易行难。我们往往会把少年时期在家里习得的教训待到成年的爱情之中。目睹了父母间暴力冲突的男孩在成年后处理冲突比同辈更暴躁和尖刻。
(五)冲突的结果
冲突的结束会有几种结果:
(1)分离。伴侣一方或双方在冲突未解决时便退出。这种方式在时间上分隔了彼此,可以让双方头脑冷静,让双方更有建设性地思考彼此的处境,然而这归根结底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延迟了未来的不和。
(2)支配。伴侣一方得逞,另一方停止反抗。这种结果多发生在一方比另一方更强大的情形之下,强势的一方常常会对结果感到满意,但较弱势的一方对支配其实非常反感。
(3)妥协。双方都降低期望以找到能接受的替代方法结束冲突。妥协通常是解决冲突的好方式。
(4)整合一致。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地满足双方最初的目标与期望。伴侣需要对愿望进行改进并按重要性作出排序,作出选择性让步,发现不强加于伴侣的、可达成目标的新方法。
(5)结构性改善。伴侣不仅得到了想要的,且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让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这种结果通常是重大动乱和剧变的结果。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