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诺的履历,闪闪发光:18 岁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拿着全额奖学金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分子生物博士;28 岁进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
(相关资料图)
6 年之后成为全球董事合伙人;4 年之后,又成为比尔及梅琳达 · 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
现在,她是一土教育、" 奴隶社会 " 互联网自媒体公众号的联合创始人,写作、画画、设计和带领工作坊、活跃于网络直播对谈、短视频中;同时,是一位带着 3 个学龄孩子在日本进行教育考察和交流的母亲。
当初,创业办学、主理线上社区 " 诺言 "(关注内心成长)和 " 一土全村 "(关注家庭养育)的原因很简单。2016 年,大儿子安迪到了入学年龄,李一诺考察学校时,发现弥漫着焦虑。" 公立学校的要考 985 焦虑,国际学校的要去常青藤也焦虑。" 把自己向往、欣赏的教育模式实现出来,就是 " 一土 " 民办学校创立的初衷:支持孩子认知自我,尊重孩子个性化发展。
商业、慈善、教育,3 次跨界,还能兼顾家庭生活?
人有时候就是想 " 既要……又要…… ",她认可这种 " 贪心 ",那么,如何平衡,或者说当无法平衡时,又如何解决状态和时间管理的问题?
作为一名母亲,她如何对待孩子?从母亲、姥姥、婆婆这些家庭女性核心成员那里,汲取到了哪些力量?母亲节、国际家庭日前夕,与李一诺的这番越洋连线,或许也可以成为照进我们职业女性生命的一道光。让母性的力量,不因自我和社会的限制而收缩——从共同目标中勃发,在相互接纳中前进。
李一诺所学的专业和职业方向,表面上看毫无关联:博士学分子生物,职业路径从麦肯锡,到盖茨基金会,再到做一土教育。但是,一诺认为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4 年博士,抛开具体课题,很重要的训练,实际上是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训练。面对一个问题,怎么把它从大分解小,形成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根据数据推出结论,写成一篇文章,去沟通你的发现。这个过程中所锻炼的一系列底层能力,是普适的。
在麦肯锡,她将这种思维方式带到了商业世界里:定位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形成假设,然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洞见和建议。把模糊的大问题清晰化,形成战略建议。到盖茨基金会,慈善领域,在市场失灵时,公共领域和非政府机构如何与市场合作解决问题……她看到的问题,日益扩大。
这种思考过程,她同样带到了一土,甚至自己 3 个小孩的教育问题上。
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一个非常集中的外显。家长为什么卷?因为社会对教育的定位是一个 " 淘汰机制 ",因此家长不得不焦虑,而这种焦虑又投射到学校教育中。所以要反思的不是 " 为什么家长焦虑 ",而是为什么教育的定位不是 " 成全 " 而是 " 淘汰 "。有这样的视角,就会发现看上去 " 小 " 的事情、" 微观 " 的事情,都有宏观层面的原因。
父母跟孩子相处时说的话,都在反映着家长的底层状态。所以,找名师、参考英美体系,在李一诺看来,都很表面。教育的底层是关系,而关系中最大的敌人,是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之下,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焦虑。不管什么体系,如果成人在恐惧和焦虑中,非常不放松,孩子的状态都不会好的。面对这些孩子,她也曾焦虑。如何能让焦虑得到释放?这是一诺思考的问题。
理解宏观层面的原因之后,就会理解家长产生焦虑很正常。下一步就探寻,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在个体层面,我们能做什么。
给孩子寻找确定性的出路,并不是一土学校和她的使命性;相反,李一诺想让孩子具备拥抱不确定的品质。因为未来和世界的本质就是不确定的。所以第一步是接纳。
接纳说起来容易,其实非常难。她举了一个刷手机的例子:明明已经很累了,想睡觉,但就是想看一看手机。为什么呢?因为觉得那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底层的心理需求是:现在终于有一点时间是我自己的,想做一些没那么高要求的事情。当我们从底层看到这些需求的时候,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接纳。
当我们接纳自己的时候,改变反而是更容易的。这些方式她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孩子。比如,玩游戏,她会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游戏?一方面,当然是游戏本身带来的刺激;除此之外,可能是有很多小朋友都玩,有社交功能;可能是游戏的界面设计得很漂亮。
不要看到孩子玩游戏,就直接禁止,而是尝试去理解孩子,就好像我们也知道刷手机 " 浪费时间 ",但有时候就想放松一下。这种与自己的对话,也是可以和孩子做的。玩游戏过多,当然还会有问题,但这些也可以和孩子讨论。比方说,儿子会和她说,为了让人上瘾,游戏公司会雇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让多巴胺多分泌,让人兴奋。孩子自己发现了这些,看待游戏就会不一样。
她还会引导孩子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客观来看,游戏在全世界是一个超级大的产业,我们去研究一下游戏公司为什么这么赚钱。让孩子去发现背后的学问,而不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游戏。这时候孩子就已经不是简单地被游戏消费,而是和 " 游戏 " 这个世界有一个比较立体的联系。
有一次孩子想买一款新游戏,大概 60 美元,她会说:妈妈可以买一半,另外一半你们自己花钱。孩子想一想,30 美元还是挺多的,就会开始想怎么样用有限的资源去做想做的事情,判断有些事情是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在选择上更会做比较。
在她看来,游戏和数码产品都属于工具。工具,不是来毁坏生活的,我们和孩子要学着做生活的掌控和主导者。怎样运用这些?其实是在这些互动中,形成一套自己家庭里适用的模式。就像她曾在畅销书《力量从哪里来》中写下的:做好父母,不需要成为超人,因为最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和孩子保持 " 联结 "。而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事,都是联结的契机。
联合国提过一个词—— " 无报酬工作 "。女性做了大部分的 " 无报酬工作 ",主要就是家里的 " 工作 ",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做家务。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按照现在的速率,达到男女平等需要 300 年。" 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可笑的数字 "。李一诺说。所以她认为,作为女性,我们要看到外在的结构性限制,持续发声;但作为个体,也要意识到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内心选择的空间。对李一诺的成长支持深远的,是家庭中的女性。虽然物质有限,但她们给了自己无限的精神财富。能成为今天的她,很大一部分成功归因于妈妈。
母亲李莲娜女士,生于 1951 年,身高一米五几的小个子。20 世纪 80 年代,一诺 7 岁的时候,妈妈得到一个机会去德国进修,从零开始学习德语。8 个月里,她每天早上 5 点起来背课文,结业口语考试拿到了最高分 1 分(最低为 5 分)。母亲 38 岁时,和父亲离了婚。几乎同一时间,也从济南化工厂辞职,没有工资、停缴社保,连房子都要交回。可她依然选择了离开。后来工作不到 1 年的合资企业又解体,她窝在家里打毛衣、看电视。那时候上中学的一诺,一度为妈妈感到羞耻。低潮期前前后后长达 10 年,5 次失业、5 次转行,多年后,她回想起来从未看到妈妈真正低落过。相反,妈妈爱说的是:" 都已经这样了,想办法呗!"
从思维方式到价值观,母亲对她影响很大。那个年代的职业女性,对她的陪伴不多,留下的价值观是:当一个女人遵循内心的选择,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的时候,对子女可能是最正面的影响。
李一诺也成长为这种蓬勃向上的女性。有曾经和妈妈以那样的相处方式做底,让她有信心,会很坦然地和孩子们沟通 " 妈妈热爱工作 ",小朋友们也觉得妈妈工作 " 天经地义 "。妈妈在做选择上,给了一诺很多自由。初中的时候,家里拮据,李一诺在路边摊看到一件衣服特别好看,妈妈一开始说质量不行。后来,看她喜欢,就买了。很快,这件衣服就破了,但这是一诺自己得出的结论。现在的她,也会给孩子们很大的尝试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而不是过度保护和限制。
她从再婚的妈妈这里领悟到的,还有爱的表达。虽然忙,妈妈仍会给她写信说,妞妞我爱你;那时候,她觉得好肉麻。如今回想起来,从妈妈这里,她学到了:不要羞于用语言和肢体去表达对孩子的爱。有时,孩子提要求的时候,李一诺会装得很生气说:不可以,除非你满足我一个条件!
小孩很紧张,问:什么条件?
她说:我必须亲你 5 下。
孩子就很高兴地把脸贴过来。
生活里,很多这样的做法,都是妈妈的表达为她播下的种子。婆婆也是这样的女性,20 世纪 50 年代学冶金的大学生,一直做技术工作,非常不典型的职业女性,开朗、活泼、爱笑。
婆婆在世跟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每天下午去晒太阳,都会在小卖部买 1 块巧克力。孩子回家就去她屋里吃,很开心。
李一诺周围的女性都有这样的特点——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很重视,让人感动。
一个人真正能得到的财富,在物质生活中,不管怎样都是有限的。但精神世界的东西,可以永远留传下来,也会影响自己如何对待下一代。今年,她与 " 湛庐文化 " 合作的新书,就是一本 " 父母支持手册 "。
童年时代,给予李一诺稳定的家的感觉的,是姥姥家。姥姥,给李一诺无条件的爱,同时,带给她育儿时的松弛。老人家年轻时,也很酷。1923 年生,裹脚,放脚,16 岁入党,参加华北野战军,打双枪。离休后,对一诺非常慈爱。小时候,她特别讨厌暑假和寒假作业,总要拖到最后。做不完,很着急,最后几天疯狂赶。
姥姥每天都陪着,特意让她坐在葡萄藤下,头顶一颗颗翠绿的小葡萄,再准备好一盆西瓜,拿个大蒲扇,边给她扇扇子边抱怨:学校布置这么多作业,孩子好歹放个假,搞那么多作业干什么?!
李一诺每每回想起来,都感觉到一种巨大的接纳和幸福。
姥姥没有责怪她,怎么不提前计划,不养成好习惯。没在自己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一句说教。所以,有孩子之后,她常常反思: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事情、哪些人说了什么话,让自己感觉特别好?我们能不能让自己成为那个人?
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转念,肯定就是特别有智慧的父母。
她说,最近孩子们在日本入学一个学期,在新的国家去新的学校,孩子上学第一天,她就给提了两个要求:Be Kind and Be Helpful(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因为这样他们周围的人和他们自己都会是愉悦的。刚开始做父母的时候,脑子里很多概念。提到高质量陪伴,想到的是玩一个益智玩具。后来发现,真正的高质量陪伴,是孩子在和你互动的过程中,是愉悦的。当然,孩子也需要 " 上进 ",但她相信人都有上进内驱力;它的生发,更可能发生在被接纳、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就像姥姥在葡萄架下,站在自己这边说话,那些时光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眼下,没有老人、阿姨在身边帮忙,她也是这样对 3 个孩子的,让每个小孩都觉得自己是最被爱、最特殊的。一诺特意搞了套说辞:全世界所有 13 岁的孩子里,我最爱安迪;11 岁的孩子里,我最爱鲁迪;9 岁的孩子里,我最爱一迪。暂居东京的新家墙上,贴着一张表:老大带着弟弟和妹妹自行分配洗衣服、叠衣服、洗碗、洗地、擦桌子、倒垃圾这些家务。3 个孩子轮流分工,7 天工作量差不多,秩序井然。这种 " 整理生活 " 被视作 3 种核心能力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做饭和寻求帮助),她对孩子们说:这是我们大家的家,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家做点什么才能正常运转。
周末,和孩子们一起做早餐,用当地食材,做自己喜欢吃的可口饭菜。在她看来,这就是一种高质量陪伴。
生养孩子,实际是每个成人的自我完成之旅。人最终的成功,外在的标签只是一个 " 果 " ,而 " 因 " 是来自灵魂和外在一致,是活出人生的无限性。2021 年母亲节,一诺看到一段英文,记录下来,翻译成诗: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妈妈、完美的房子、完美的孩子和完美的生活。
有的只是真实。
真实就是一个又一个妈妈早晨醒来,看到喊她妈妈的孩子,爬起来,继续努力,做一个好妈妈。
她会摔倒,但是会再站起来;她会担心,但是会不停地给予。
她用心去爱,只因为她是妈妈。
* 注:时尚健康对话李一诺(下)视频将于 15 号在时尚健康视频号推出。
编辑 / 荆菁
撰文 / 宗柳伽
图片提供 / 李一诺
视频后期 / 北京兮牛蒙漾科技有限公司
新媒体视觉 / 王愈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