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即刻 > 正文

观热点:论文艺创新的艰难之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何在?

发布时间:2023-02-15 14:54:02        来源:思庐哲学

创新本质上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所在。 当今社会,我们有很多人都在谈创新,对于这个概念,科学技术领域的实践相对来说非常容易,而在文艺等传统文化领域却举步维艰。为什么文艺领域的创新那么难呢?

文艺创新之难的第一点在于我们的创新意图的肤浅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大家是否有所察觉,就是文艺很容易出现高标现象。 我们对文艺和科技的评判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评判直观,客观,理性,这个新发明的器物只要有科学理论支撑,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为人类带来舒适便捷,那这个创新成果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资料图片)

说白了,我们在科技上的创新意图就是要超越,新的发明就是要比以前更舒适更便捷。就像我们的沟通方式就是在不断创新,从古代的飞鸽传书到近代的电话问世,再到后来的智能手机,以及现在的5G通讯,这种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的方式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在将来,一定还会有更高级的通讯方式产生,对于此类科学技术的创新,我们的评判方式显得很简单。

文艺和科技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把文艺创新的目的也要当作超越,那请我先泼一盆凉水。文艺的高标现象出现之后,它便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宝座,后世无法再超越,只有继承的份。 举个简单的例子,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天下第一行书,自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成为了中国行书的顶峰,这个顶峰一旦确立,那么后世便无法超越,千万不要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书法造诣将会超越王羲之。我在这里讲的意思是,纵使你的水平的的确确已经超越了王羲之,也不会被大众承认,不会被当下的历史承认。

《兰亭序》已经是行书的经典之作,此时你如果跳出来说自己的书法超越了兰亭,纵使真的比兰亭还好,人们也会觉得你不自量力,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他们总会给你的“卓越”的书法无中生有,挑出毛病。这就是文艺与科技的不同之处。

就像我们看文艺作品都会有种原版情怀, 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曾拍摄为了电视剧,那个时候技术不成熟、特效假、画质差、道具更是不够逼真,唯一站得住脚的就是那个时候演员们的演技确实在线。2000年之后,随着我们的摄像技术不断成熟,特效道具更为逼真,我们又拍摄了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新版电视剧同样也有很多实力派演员,但是,我们都会普遍认为旧版本是无可比拟的经典,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新版也很好,但就是没有旧版好,问原因,他们又说不上来。

优秀文艺作品经过历史沉淀与筛选从而占据了人们内心中的制高点,所以后世的创新很难被大众接受, 人们普遍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最先产生那些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本身带给人们一种新的刺激和感受,还因为它们是最先产生的作品,固而人们会将情怀注入其中。 试想,如果新版和旧版的播出时间彼此交换,那我估计人们心中的经典宝座可能会发生转变了。

因为任何事物一旦被我们确立为经典,就决定了后世永远无法超越它,何为经典呢?我觉得就是两个词: 无法超越,不容置疑。

我讲这一点的目的不是打击当今艺术家的创新活力,而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把超越作为文艺创新的目的,因为这种评判方式的客观存在使你无法超越前人的艺术成就。科技创新目的在于超越无可商榷,而文艺创新全然在于繁荣,真正的创新是自然的流露,是百花齐放式的繁荣,而不是满足自己内心求胜的虚荣。

抛开外界的评判,从文艺本身来看, 文艺之所以难以创新,关键在于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远远大于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创新作品的形式、表达方式……但无法创新文艺作品的内在思想。

艺术不是技艺,艺术是文化与思想。 艺术 家创造艺术,是要告诉观众一种意识,一种生存体验,一种文化思考,一种生命状态。面对一幅作品,我们试图要弄明白的是它要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品味作品的境界,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无优劣对错,所以艺术境界一旦确立,我们不会用评判科技的是非对错来评价它们。境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我们往往通过艺术作品能够与作者对话,甚至可以走入作者的人生境界沉浸其中,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又能够极大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作品不断地赋予新的境界,新的思想,新的灵魂,我们主动将艺术作品珍重地捧上历史的供桌,这就是文艺的玄妙之处。

《兰亭序》是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且抒写了因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我们在欣赏它的过程中,认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王羲之创造出来的独立的生命形象,它们不仅有筋骨血肉,而且还具有各自的秉性和精神。这就是艺术境界,这就是人文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境界决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和艺术高度,我们无法复制它的内在精神境界,这便注定了它是后世永远也无法超越的经典。

最近偶尔练习书法,对此我略有体会,我们学习书法总是在临摹古贴,书法从古至今发展,魏晋时期的精髓是洒脱高调,隋唐是博大精深,宋元是隽秀清雅,明清是抱朴归真,每个时代大概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风格。

因此,有人便另寻僻径,想要找寻今天这个时代书法风格,于是他们开始高谈阔论艺术创新,不断谈创新的“点子”,想要通过灵光闪现来实现艺术突破,不可否认,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确可以引发创新的某种能力,但是这样的创新终究是肤浅的,任何一个真正的好点子都需要艺术家对于宇宙人生社会的认知、选择和把握,也包含着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呈现能力。历史上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在对前人的继承上再结合时代所需,把握时代脉搏才得以载入文化史册。

文艺创新首先在于继承,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连真正的继承都无法做到,何来创新之说,要想创新发展,首先应当继承优秀文化。真正的文艺创新,绝不仅仅是几个飘飘然的点子,就像前不久网络出现的射墨、喷墨、盲书、吼书……那些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把戏,已经丧失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艺术创新既是艺术家自身努力的结果,其次也是时代合力综合推动的产物。当他们的生命体验达到一定高度,此时的创新是骨子里的法和个人思想认知相结合,那个时候的艺术作品自成高格,绝不是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同时,时代背景可以让创作者的作品化茧成蝶,在这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艺术家对社会的敏锐嗅觉,他们能够很早地嗅到时代潜在的审美意识,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

所以,天马行空的创新其实非常容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达到, 但是最难的是在限制中去创新,在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他们的生成与呈现的过程中只有部分存在于非理性当中,绝大部分还是受人的理性指引,这样的文艺作品才具有普世价值,才具有文化性的内涵。

总之,我们需要创新,但绝不是毫无继承地大谈创新,当代的艺术家不要厚古薄今,更不能厚今薄古,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汲取古法之精华,但不要把超越古人作为自己的创新目的,在自然与社会中深化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只有达到技法与认知的结合,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作者 凯文

各位思庐的读者大家好,我是凯文,一名哲学专业在校学生。

喜欢隔三差五地输出一些细碎想法,只为将自己的逻辑观念更加系统化,既是经验,也试图说服自己一以贯之,只愿在“做自己”这条路上能够走得更远一点。

体味哲思乐趣,感受哲学魅力。仅此一生,让我们竭尽全力——走出洞穴。

关键词: 艺术作品 科学技术 那个时候

相关新闻